降杠杆是什么意思 降杠杆是什么时候提出
降杠杆是什么意思及其历史背景
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,降杠杆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。降杠杆究竟是什么意思?它是在什么时间被提出的呢?以下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解析。
降杠杆的定义与目的
降杠杆,顾名思义,是指降低债务杠杆率的过程。简单来说,就是减少债务,降低金融风险。
降杠杆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,促进经济健康发展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我国经济发展迅速,但同时也积累了较高的债务水平,尤其是企业债务。为了防止债务风险蔓延,降低金融风险,国家提出了降杠杆的政策。
降杠杆的提出时间与政策背景
降杠杆政策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,随后在2018年,国家发改委、央行、财政部、银保监会、国资委联合下发了《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》,对去杠杆工作做出部署。
2015年,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,提出了“三去一降一补”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,其中“一降”即为降杠杆。这一政策的提出,标志着我国正式将降杠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。
降杠杆的实施措施
为了实现降杠杆,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,包括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机制、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、‘僵尸企业’债务处置等。
1.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机制:通过加强监管,防范企业债务风险,确保债务安全。
2.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:通过债转股,将企业的部分债务转换为股权,降低债务风险。
3.‘僵尸企业’债务处置:对于长期亏损、无盈利能力的“僵尸企业”,采取债务重组、破产清算等方式进行债务处置。降杠杆对经济的影响
降杠杆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既有积极的一面,也有需要关注的风险。
1.积极影响:
降低金融风险,保障经济稳定;
促进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,提高经营效率;
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。
2.风险关注:
降杠杆过程中,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;
部分企业可能因债务负担过重而陷入困境。降杠杆的未来展望
未来,我国将继续推进降杠杆工作,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降杠杆是一个长期过程,需要持续努力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国将继续优化金融体系,加强风险防控,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也要关注降杠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,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。